网站首页 > 论文格式> 文章内容

论文发网站可等同发核心期刊? 大学教授:我支持

※发布时间:2018-5-27 21:53:26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核心期刊阅读数量与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的受众数量,早已不能同日而语,“唯核心期刊论”该摒弃了。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了《优秀网络文化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优秀网络经申报认定后,将等同于“一级学术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学术。办法中明确刊载包括《新京报》和几大门户网站等。

  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将和网络的优秀上升为学术认定体系,某种程度上算是学术评价标准的与时俱进。在网上,此举引发强烈反响。

  我国高校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和课题数量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和一个科研人员学术资质的基本要素。以核心期刊为中心的学术认定制度,将教师能否晋级、学科硕博点能否申请、科研考核能否过关等高校活动,主要取决于能否发表足够数量的核心期刊文章。

  “唯核心期刊论”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我国高校发展史中,因能量化科研,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却正在变成阻碍学术和发展的羁绊。

  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标准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本来是作为期刊数据库遴选指标使用,没想到若干年后竟成为中国高校学术评价的核心标准。互联网时代的点击量和转发率,早已替代产生于工业时代的阅读数与引注率。核心期刊阅读数量与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的受众数量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更为重要的是,“唯核心期刊论”背景下的“学术规范”已经沦为现代版的“八股文”。从“破题”的摘要开始,到“承题”的关键词、绪论,再从“起讲”、“入手”的问题提出和域外介绍,直到“起股”和“中股”的问题阐述才算步入正题,最后还必须加上“后股”和“束股”的尾注、脚注和参考文献。

  一篇符合“八股文”学术规范的核心期刊论文动辄三五万字,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很难超过三五千字。为适应这种晦涩拖沓的写作规范,很多高校甚至专门开设了核心期刊写作规范课程。

  更不要说核心期刊时效性。一篇时效性很强的文章动辄排队数月之久,等文章发出来后,时效已过。这也是为何核心期刊难以产生有的放矢好的根源所在。

  互联网则不同,在时效性的同时,融时代形式多种多样,用户的点击量、转发量和评论参与度成为影响力的硬指标。

  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成功转型,在与互联网大融合背景下,一大批有专业素养和学术的学者、科研机构更愿意通过“两微一端”等新方式首发和学术思想。很多网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核心期刊,更愿意采纳,社会更愿意接受,业界更愿意吸收。

  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价值存在的这些矛盾,科研机构和高校管理者不能视而不见。学术评价应更关注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而非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

  浙大的学术评价新规了国内高校学术评价标准的先河,在此标准下,学人们也可以抛开“影响因子”、“八股范式”和“学术关系”,写更多对得起时代的真东西。

  昨天,题为《浙江大学:在环球时报发文微信阅读10万+被认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的公号文章刷屏,其文给人的印象是,根据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在《环球时报》及其网站和“两微一端”(以及其他多家中央级报刊、电视新闻)发文,阅读10万+,即可被认定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本文来源于ipfs

关键词:论文期刊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