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参考文献> 文章内容

网络直播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探索

※发布时间:2020-10-27 12:17:23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摘 要:本研究以《中国体育科技》日网络直播活动为例,探索网络直播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分析网络直播在学术期刊应用中的优势:时效性强,互动性强,主动发声,辐射广泛,拓宽期刊创收渠道,增加编辑工作获得感。总结目前面临的问题: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支持有待提高,优质网络直播活动存在入门门槛,网络直播内容较为单一,编辑网络直播业务能力有待提升。提出应用对策与展望:提高重视程度,增加资金支持,提高编辑网络直播业务能力,把握网络直播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直播平台,丰富网络直播内容。

  网络直播是通过PC端或者手机在互联网平台上实时发布、实时互动的新兴网络社交方式。[1]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直播逐渐成为新下人们青睐的在线娱乐和信息方式。目前,网络直播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真人秀、电竞赛事、品牌营销等方面。[2]与传统的方式相比,网络直播具有实时发布、互动性强、内容多元化且大众化等优势与特点。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受阻,在线会议可以解决内部交流问题,但线下学术会议难以正常开展,这使得学术交流存在一定障碍。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各类网络直播再一次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对学术期刊而言,网络直播不受时空,可以广泛分享、推广研究,有利于提高期刊品牌效应。此前,有学术会议、科普期刊利用了网络直播平台,如第十六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3]、《航空知识》的珠海航展全报道[4]。部分医学类期刊较早尝试了网络直播的形式,且有研究表明,网络直播在医学期刊的应用效果较好,内容丰富,提高了效果,强化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扩大期刊影响力[5]。

  目前,虽然网络直播形式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学术期刊仍较少应用网络直播来丰富宣传方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网络直播在学术期刊应用中的优势及问题,并以2020年4月28日举办的“《中国体育科技》日”网络直播活动(以下简称“日网络直播活动”)为例,探索网络直播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价值与径。

  时效性对学术研究意义重大。对科研人员而言,学术的首发权尤为重要。对学术期刊而言,及时快速地宣传科研,对转载率、被引等指标有积极影响,可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此外,高效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最终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网络直播可不受地域、天气、时间等,仅需要网络和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可以进入网络直播在线互动,这有效改善了学术期刊知识的滞后性。

  日网络直播活动时,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阶段,人们的外出活动受到一定,线下学术段曦打谢娜交流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为此,《中国体育科技》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 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号召,通过网络直播活动,与读者分享了《体育助力科学战疫》专栏制作的全过程。这次网络直播活动,不仅及时普及和宣传了体育运动科学性的相关知识内容,也传递了期刊的选题方向等信息。

  学术研究需要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对期刊刊载的学术而言,不论是通过纸质期刊、网站,还是微信号等媒介进行呈现,都只能等待读者浏览,需要读者自行挖掘其中的学术意义,无法让科研工作者主动发声,宣传其研究。而参加学术会议,虽然可以高效地进行信息交流,但仍受时间空间的。相比而言,网络直播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不需要科研工作者付出较多时间和成本;二是辐射范围更广。此外,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言,难以主动出击、主动发声是一直存在的问题,通常来说,编辑通过编者按、通知、公告、学术会议、约稿等方式与学者沟通,但这些途径或是互动性较低,或是范围有限。而通过网络直播活动,编辑可以主动发声,全方位宣传期刊,进一步强化期刊的导向性,这对期刊的品牌塑造有积极作用。

  比如,日网络直播活动详细介绍了的录用流程,并以最新专刊的为例,公开从至编辑出版各流程的处理时间。一般来说,虽然可在系统中自行查到论文的进展情况,但部分作者仍不熟悉处理流程,通过网络直播活动,编辑部可以主动发声,使作者直观了解的处理流程。

  长久以来,学术期刊与大部分作者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导致作者对期刊的黏性不强。在网络直播活动中,科研工作者可以实时与编辑部交流,疑惑可以及时得到解答,对期刊定位与发展方向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频繁的互动,可有效让科研工作者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期刊。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可以及时传递期刊信息,有效增加期刊用户黏性[6],由此,学术期刊可以挖掘一批有潜力的学者,凝聚一批的读者,发展一批优秀的作者。

  比如,日网络直播活动加入了编辑演示环节,经过前期筛选并通过与作者沟通确认,编辑部在网络直播中现场编辑了一篇有代表性的。设置此环节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①论文处理流程方面: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完善论文的具体工作,录用后的编辑流程等难以被科研工作者知晓;②论文内容方面:相比于论文的文学性和格式的规范性,科研工作者往往更关注论文的学术价值,可能会相对忽略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准确、完整且符合期刊的相关要求,语句应简练通顺,图表内容应精准、美观等。基于此,该环节让作者直接感受到编辑最为日常、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向作者呈现论文撰写须注意的内容。

  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阅读。在学术期刊领域,此问题更为突出,由于论文写作需要,研究人员更青睐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并阅读电子文献。在此情况下,学术期刊难以避免纸质期刊发行量越来越少的问题。

  当前,“直播+”正成为许多行业营销的热门名词,人们的消费形态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7]。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指出,在日趋激烈的社会、职场竞争下,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明显,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0亿元;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为知识付费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随着网络视听行业不断增长,知识付费很大程度上也会享受到红利,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增。[8]对此,学术期刊也应潮流,做出改变,如编辑部利用小鹅通提供的知识店铺功能,上架了2020年《中国体育科技》各期电子期刊,并持续更新。同时,结合网络直播,多元展示期刊,宣传期刊的栏目设置、文章排序原则、当期重点推荐(我刊特色内容之一,每期遴选3篇优秀论文,配以作者照片及论文简介)等内容的重要性和意义,而这些内容是下载单篇论文无法体现的。由此可见,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读者订阅整期电子期刊。

  编辑工作多为案头工作,也常被形容为“为他人作嫁衣”,长期的幕后高重复性工作,对编辑的职业成就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编辑可从幕后台前,搭建学者、编辑平等交流的平台,丰富编辑工作内容,在迎接新挑战的同时,锻炼多方面能力,增加编辑工作的成就感。

  与发展新相比,学术期刊更重视提升质量、提高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已认识到对期刊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纸质期刊的制作与发行,但即使部分学术期刊开始逐渐重视新的应用,也普遍将重点放在了微信号、微博等平台上,却鲜有学术期刊重视网络直播在宣传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作出积极探索与尝试。正是观念上的重视不足,导致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及编辑部对新,尤其是网络直播的资金投入不足,增加了学术期刊编辑应用网络直播的难度。

  网络直播虽然对观看方的硬件设置要求很低,但对直播方仍有一定的设备要求,如音视频采集设备、电脑、宽带、用于网络直播的办公室等。虽然普通的电脑、摄像头等设备可以完成一场网络直播活动,但如果想完成一场高品质、内容丰富的网络直播,则对硬件设施有一定要求。比如,日网络直播活动中的编辑互动环节,需要平板电脑和与之匹配的手写笔。虽然编辑部做了充足准备,提前测试了网速,但网络直播过程中仍出现了卡顿现象,主要原因是网络保障不到位,这直接导致了网络直播画面未能达到预想的标准,只展示了提前准备的幻灯片,没能同时展现主播的画面。此外,同样由于网络原因,编辑部取消了与学者连线解读研究的环节,这导致了本次网络直播活动的内容仍较为单薄。

  编辑部对新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学术期刊编辑部鲜有专职的新工作人员,而传统的编辑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字及相关专业领域,对新尤其是网络直播鲜有涉及。受限于上述问题,学术期刊网络直播多依托期刊内容本身,如解读已发表的论文等,未能深度分析期刊用户需求,进而拓展网络直播业务,打造真正的知识服务平台。对编辑而言,在原本饱和的工作之余,增加的网络直播工作也是新的挑战:①知识技术储备上,新技术知识,尤其是网络直播技术方面知识掌握不足,难以持续关注、掌握最新技术;此外,学术期刊网络直播内容依托于相关学术领域,对编辑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主持能力上,网络直播过程要求编辑掌控全场,对编辑的现场驾驭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有较高要求。

  学术期刊应充分认识到新,尤其是网络直播在拓展与受众的沟通渠道、学术期刊品牌建设、践行学术期刊社会责任、建设学术共同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术期刊编辑部在重视打造期刊网站、微信号、微博、短视频等宣传媒介的同时,应提高对网络直播的重视程度,并及时向主办单位提出申请,加大对此领域的资金、人力支持。在网络直播频率的同时,以服务科研工作者及师生为出发点,以期刊为抓手,不断丰富网络直播平台服务内容,将学术期刊真正打造为为学术工作者服务的互动平台。

  面对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方式的转变,学术期刊编辑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并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新技术宣传期刊,打造期刊品牌。编辑在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应注重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主持能力,这样才能在应对网络直播时游刃有余。此外,编辑不仅仅是案头的文字工作者,更是学术共同体、知识服务平台的搭建者,应紧跟学术热点、焦点,挖掘并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调整自身工作定位。

  在平台选择上,学术期刊进行网络直播与普通娱乐性质的网络直播存在一定差异。学术期刊网络直播活动的受众群体十分明确,即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关注该期刊的作者、读者,比如,日网络直播活动的受众主要为体育或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很难有因网络直播平台而关注到某一学术期刊网络直播活动的受众。因此,对学术期刊而言,应选择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大气,可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的网络直播平台。

  日网络直播活动前,根据活动需求,并经过相关调研,编辑部选择了小鹅通,主要出于5方面的考量:①观看方无须在移动端下载任何App,仅需点击直播方分享的网络直播链接即可在微信观看,也可参与互动;②观看方如错过实时网络直播,可回看的内容;③可打造直播方完全的品牌知识服务平台,并在品牌领域内完成付费;④可为直播方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并解决遇到的平台使用问题;⑤平台页面UI设计较能体现学术性。而其存在的缺点为,每年购买平台需支付一定费用,若网络直播频率很低,存在性价比不高的问题。

  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挖掘期刊用户需求,将网络直播平台打造为编辑、学者的交流互动平台,而不仅仅是编辑部的发声工具。关注学术期刊网络直播的群体主要为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针对该部分人群的需要,可拓展网络直播平台服务领域,比如,毕业季为毕业生提供在线招聘宣讲会,方便聘用单位扩展宣传渠道,同时也为毕业生随时随地了解招聘内容提供更多可能。再如,为作者提供论文写作及规范相关课程,邀请专家开展并解答问题,将线下举办的相关会议同步网络直播。[9]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网络直播平台提供的知识店铺付费电子期刊内容,如匹配论文作者对自身的音视频介绍、实验研究类的论文可增加实验过程的视频文件、提供有声期刊、实现在线问答功能、提炼论文核心内容,提供“一张图读懂论文”等,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拓展内容付费服务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知识服务模式,丰富期刊收入来源,进而实现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10]

  除了刊载高质量学术论文,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应是搭建学术共同体,期刊工作者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为学术工作者提供知识服务。信息网络的蓬勃发展为传统纸质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在办刊、管理体制、团队建设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力量源泉,为增强期刊学术影响力、拓宽宣传途径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学术期刊不能故步自封,局限于纸质期刊和网站宣传的思,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展示期刊特点,打造全方位服务科研工作者的知识服务平台,助力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5]陈开红,谭涛,廖薇薇.浅析网络直播在医学期刊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7(9):122-124.

  [6]宋振超.网络直播平台导入正能量的价值意蕴及出场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8(9):54-57.

  [7]刘维付.新媒介视域下出版机构淘宝直播营销策略探究[J].中国出版,2020(7):19-22.

  [9]谢镒逊,张威.学术期刊融合转型发展策略探析:基于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的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2):131-134.

  [10]李琳,吴国云,游小菊,等.在线知识付费对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建设的[J].编辑学报,2019(6):66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