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致谢> 文章内容

知网好贵

※发布时间:2024-3-6 14:42:52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当年,翟天临直播时的一个反问,了他学位造假的丑闻,也让知网进入了视野。经此一役,这个学术领域必不可缺的数据库工具,成了人人调侃的一个段子。今年数来,刚好是

  知网,几乎是所有高校学生和学者不得不认识和使用的工具。无论是查找资料、撰写日常作业,还是事关学位的毕业论文,没有人能绕开知网,因为他们需要使用知网查重、提交。而这,这也是2019年时翟天临因为不认识知网而引发对其学位真实性的质疑的原因。

  对于高校来说,知网就是让他们又爱又恨的存在。客观的说,中国知网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渠道商,用户数、下载量均为第一,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能够轻松满足绝大部分人的文献查阅需求。但另一方面,他又依赖自己的优势,坐地起价,向各大高校开出了巨额的采购费账单,而这也是这次风波的导火索。

  2022年4月8日,有消息称中科院将停用知网CNKI数据库,一举冲上了微博热搜。一张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通告四处流传,知网随即出来发布声明说:2021年度协议期满后,为满足科研人员和广大师生的文献获取需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知网商定延长订购服务至3月31日。在4月1日之后的过渡期间,知网延续了各项服务,未出现服务停止或中断的情况。知网也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虽然暂时众说纷纭,但根据一些中科院学生在社交上的发言来看,他们确实已经开始学习使用万方等一众其他数据库。一句话概况本次中科院和知网的纠葛——中科院嫌贵打算弃用,知网苦苦挽留。

  说到这里,最近豆瓣哈组还有个2020年的帖子也因此被翻出来调侃,帖主本来是想看看前男友的毕业论文致谢,但15块钱的下载费让她觉得必须认真下内容才值得。毕竟致谢顶多几百字,但15块钱可如果拿来买某涨价前的视频网站会员的线天的影视剧集呢。

  当然,个人用户的下载费还算是个小数。知网仗着自己的垄断地位向各大高校收费才是真的令人瞠目结舌。有号统计出了25所高校近两年来的采购价格,粗略相加总额已经达到了3000万之巨,各高校网友纷纷留言说:母校竟是冤大头本人。

  其实,中科院并不是第一个因为收费太贵而选择弃用知网的高校。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暂停使用知网,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等等,停用原因均为知网涨价过高,无法和学校达成使用协议。但也有不少高校在停用后又因为找不到更便捷的替代平台,不得不回头继续接受知网的高收费协议。

  除了高校,还有一些以个人为单位向知网的恶劣进行宣战的例子。去年中南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就因为不满知网不经过他同意就擅自收录他的百余篇论文,选择向法院起诉知网。虽然胜诉,获赔70多万元,但知网之后的做法显然无法让他觉得满意。知网在败诉之后,下架了赵教授的所有论文,并且说明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这个年近九旬的教授不已,他自己不介意论文能不能被收录,但一些与他合作产出论文并署名第二第三作者的年轻人,就可能因此失去一些机会。因为知网的业内地位,一旦论文被其收录以后就没有办法统计转载率和引用率,而这些会影响学者之后的、申报课题。明明是出于愤懑而依法,却得不到有诚意的回应。

  知网仗着自家的独家资源,拿出一副店大欺客的态度,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法律。而赵教授的也没有撼动知网的地位分毫,何其让人。

  有人说知识无价,知网收费也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得获取知识。但查看知网公布的信息来看,知网一年单就25个学校的数据库采购费就能收钱近3000w,更别提与数据库采购费相当的查重费用等等。

  这就忍不住让人提出质疑:知网这些钱真的花在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吗?翻阅知网相关的公示,结果显而易见,知网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把钱花在了刀背上。

  给作者的收录费低到让人觉得好笑,虽然学者文也并非是为了获得高额稿酬,更多地是为了将学术思考给更多人,吸引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推动学术的进步。但单篇数万或者数十万字的学位论文稿酬甚至没有超过百元,还是显得太过不尊重作者了,再联想其对论文作者的态度,更是让人愤懑。

  知网作为一个文献贡献平台,号称免费,却处处收费,年年涨价,失去了学术的初心,甚至还成了学术进步的“绊脚石”。换句话说,知网完全以商业逻辑进行运作,用学术牟利,坐拥知识中介的地位,简直就是在行钱之事。

  毕竟,知网所从事的是关系到知识建设的公益事业,本身就不该借此牟利。再者说,作为中介,知网提供的只是知识收集的服务,知识生产来源于无数学者,他们才是应该得到回报的人。

  “最珍贵的往往是免费的,比如空气;而知识是现代社会的空气,知识获取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知识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用信息技术赋能学术研究本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知网依托互联网平台将中文期刊文献进行集合并提供服务这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们过度的牟利行为。所以,若能引入相关的制度或者程序对知网进行监督,让他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推动知网的“公益性转型”进程,比如:厘清收费标准,划分人群提供服务,对于一般用户免费下载和浏览,对于单位和研究人员提供定价适中的深度服务;明晰论文作者的,尊重作者的意愿选择是否收录,并提供对等的稿酬等等。

  如此以来,既能鼓励学者,又能降低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本。那么,中国学术研究加速前进的未来已然可期。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