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答辩> 文章内容

81岁华裔硕士生完成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2019-5-4 12:50:30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本报讯 当主持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杜友君见到参加答辩的郑建阳时,他说自己“万万没想到”。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81岁华裔留学生,为等到这一天,这位老人已经用了整整11年的时间。就论文结题时间一拖再拖,郑建阳专门就此向答辩委员会致歉,并泪洒答辩现场。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外语学院院长杜友君6月19日发出了一条朋友圈,讲述了他当天主持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经历。一位81岁的马来西亚华裔,用两年时间完成了138页的毕业论文,最终通过论文答辩。“看到他,不知道我们的学生作何感想。”杜友君在朋友圈中写道。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参加答辩老人名叫郑建阳,是马来西亚华裔,当他完成在上海大学硕士论文答辩时,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了国内最高龄的硕士毕业生。按目前国内通行的标准,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般在3.5万字以下,而郑建阳的论文超过了16万字。

  据了解,2005年,市教委与上海大学办了一个合作项目,专门招收一批马来西亚华裔攻读学硕士学位,时年70岁的郑建阳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学生。1976年,郑建阳进入大律系学习,时年已经41岁,1980年拿到了学士学位。退休前,他一直在马来西亚的中学里教英语并兼职做翻译。

  由于该项目在课程计划、教学要求、考核办法等方面,与国内同专业的学生一视同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郑建阳学习的难度,但老人家自从入学后,就始终刻苦学习。而其此后的传奇经历,更是令考评答辩的专家们十分动容与钦佩。

  学院表示,郑建阳的10多门硕士课程早已合格通过,直到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才有点受阻。2009年,郑建阳曾按教学计划如期飞来上海,提交论文开题报告,但后来却几次向导师报告,希望把结题的时间往后拖延。

  主要理由有三个,一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论文必须绝对做足做好,但对自己的课题从观点到材料都始终不太满意,不断地在重复着否定;二是5年前,郑建阳突然中风过,行动渐渐变得不灵活了;三是他还要照顾100多岁的老母亲,甚至表示“照顾母亲是第一位的,比拿学位要重要得多”。

  就这样,刘硕打关昕在母亲生病期间,老人和妹妹一起照顾并伴其左右。“我就坐在母亲床边,母亲的头枕在我的腿上,我手上拿着小木板,在木板上修改我的论文。尽管辛苦,但是,写论文的过程帮我度过了那段时光。”直到3年前母亲去世之前,他一直围在病患母亲的床前尽心伺候。

  今年6月17日下午,郑建阳在79岁的弟弟陪同下飞抵上海,导师郑涵带着博士生前往接机。由于旅途疲劳,郑建阳已经有点撑不住了,差点就跌坐在了地上。即便如此,他却还想着得快点去图书馆。

  郑涵表示,老先生不会电脑打字,他一直是以邮寄的方式把手稿从马来西亚快递过来,郑涵再请人帮忙把手稿输入到电脑中。“一共改了六稿,修改材料堆成了山。就在答辩前一晚,老人还提出要再修改。”

  参加答辩的专家们都对老先生的研究报告《论马来西亚的表达权》相当满意,特别是被他的求学奋斗所折服。

  “答辩中,每个问题他都回答十多分钟,特别认真,还引经据典地举例子。答辩过程中,他也获得了好几次掌声。”杜友君说道。

  答辩结束后,经过无记名投票审核,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当场授予郑建阳硕士学位。对此,老人谦称,“参加完答辩,并不是说我就是有学问了,而是可以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要继续深入下去。”事实上,老人现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并一直以书为乐,“看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离不开书的。”

  答辩结束后,年轻的学子纷纷要求和老人阳合影留念,老人欣然应允。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他的态度和境界,并将自己参与或经历的一幕发到了网上,感染到更多的人。在杜友君看来,老人学习不是功利的,而是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有一种对知识的感。他觉得,这种和态度值得更多年轻人的学习和。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