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开题报告> 文章内容

论道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发布时间:2019-7-9 3:04:24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的重要考核,是对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训练,也是其在校期间学习的系统性总结。

  一篇学位论文的写作,最开始的开题报告是关键。开题报告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总纲与写作计划。好的开题报告,如同一张规划合理的建筑图纸,是整篇论文工程建设成功的第一步。一份较为合理的开题报告,涉及论文选题及概念界定、选题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结构与研究思、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不足等。刘勰的《文心雕龙》“序志”篇为现代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下面结合“序志”篇来具体阐明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选题即选择一个论述的对象与范围。而论述的对象又需要以几个核心概念的形式呈现在题目中。核心概念是一篇论文的基石,只有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才能围绕这一基石进行建筑。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 篇开篇就交代了自己的选题是“文心”与“雕龙”,并对“文心”与“雕龙”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认——“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意思是说,“文心”指的是写文章时的用心,即“文心”表明《文心雕龙》的一项研究任务是探讨、分析创作心理;其二,刘勰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休”,故命名为“雕龙”,意思是说,自古代以来的文章都是用繁丽的文采写成的。“雕龙” ,原本指战国时期驺爽的文章文采斐然,好像雕刻龙的花纹一样,刘勰沿用该词意,在此指探讨文章写作的形式技巧。

  这样,通过选题以及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刘勰表明《文心雕龙》紧紧围绕“创作心理”与“写作技巧”展开论述。

  选择一个论题,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否则这一选题本身就价值不大。所谓理论意义,是说选题是否有助于在理论上对前人的研究有所发展与推进,或者为学术研究开拓新的领域。实践意义,指的是该选题是否关注当下,是否能为解决某一现实问题提供答案或参考。

  从理论上说,是要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刘勰说自己三十岁时“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意思是说自己三十岁的时候,手捧涂着红漆的祭器,跟着孔子向南方走。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是人生有所成就的年纪。刘勰三十岁梦孔子,这表明刘勰三十岁时也想有所成就,立志创作《文心雕龙》,想从文章这一层面来阐发经典的真义,为往圣继绝学。

  在实践上,《文心雕龙》 的写作是要纠正齐梁时期浮华丽糜的文风。因为当时“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意思是说,后世离开的时代太远了,文章体制逐渐。有些作家只是喜欢新奇,一味追求肤浅怪异的文辞,就像在已经华丽的羽毛上再加修饰,在锦带上再绣上花纹一样,使文章越来越离开的根本,最后错误而漫无的道。所以刘勰要以经典“文质彬彬”的写作风格来规范与指导当时的写作。

  这样,从继承与发扬思想与当时浮华文风这两个层面,刘勰交代了自己写作《文心雕龙》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所谓文献综述是在写作论文前,所做的学术史梳理。它是对前人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文献综述要归纳前人研究的,并加以评论。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城已有学术研究的“堆砌”,更是研究者本人带着与审视的眼光来看现有研究。重在搞清楚前人在某领域已经研究到何种程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哪些可取之处,还有哪些不足与可以进一步开拓的研究空间。

  刘勰枚举了自魏晋以来曹丕的《典论·论文》、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玚的《文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等,并对这些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评马谡败给论。他认为这些讨论文章的著作总体上是“各照隅隙,鲜观衢”,意思是说,都只接触到文章的某些方面,而且很少从大处着眼。有的赞美或当代的作家,有的评论前人的作品、有的泛泛指出文章意旨的雅正和庸俗,有的对某些作品的内容作了简括的叙述。

  具体说来,“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翰林》浅而寡要”,意思是说,曹丕的《论文》论述比较细密,但是不够完备;曹植的《与杨德祖书》颇见辩才,不过有些不太恰当;应玚的《文论》很华丽,但是比较空疏简略;陆机的《文赋》论述很巧妙,但是比较琐碎杂乱;《文章流别》的内容是精湛的,可惜用处不大;《翰林论》比较浅薄,论文章不得要领。刘勰对前人研究的评价非常辩证与公允,既指出其优点,又点出其研究的不足。

  最后,刘勰指出这些现有研究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意思是说,它们都没有能从树叶寻找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发源的地方。这从另一方面表明刘勰主张文章是“经典枝条”,应该用“先哲之诰”来探讨文章,衡量作家作品,而这是《文心雕龙》下一步需要开拓的研究空间。

  论文的提纲是论文研究内容最具体的表现,它是整篇论文的骨骼与框架,也是下一步进行论文写作的提纲与步骤。论文提纲必须要组织严密,体现出一定的逻辑性与自洽性。

  刘勰在“序志”篇的第四部分,对《文心雕龙》这一论著的写作提纲进行了说明。刘勰论文提纲的逻辑顺序是:由“作品”——“作家”——“读者(家)”依次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围绕作品本身。第一部分是“文之枢纽,即探讨文章构成的基本原则要素问题。所谓“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度,变乎骚”,即是说,文章要从自然的天性出发,以为榜样,以的思想为根据,还要具有纬书的一些文辞,添加《离骚》的想象与绮丽。

  其次,“论文叙笔” ,分述各类文章文体。“文”指的是讲究音节韵律的纯文学作品,“笔”指的是不讲究音节韵律的应用文。对每一类文体,包括“文”、“笔” 以及介于“文”、“笔”之间的文体,刘勰都追溯它的起源,叙述它的演变,说明体裁名称的意义,并举出几篇代表性作品加以评论。

  第三部分围绕作家与读者(家)展开。所谓“割情析采,笼圈条贯”,即是要围绕“情感”与“文采”两大问题来概括出理论的体系:创作论和论。

  其中创作论依次包括“摘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等方面,即是说,陈述创作的构思、作品的风格和作家个性的问题,说意和文辞、作品体裁和体势的问题,论述对作品内容和文辞的规划整理问题,探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论述作品的音节声律、选词练字等一系列修辞技巧问题。

  论包括四篇:《时序》 篇论述不同时代文章的兴衰;《才略》篇指出历代作家文学才华的高低;《知音》篇说明正确而客观的文学是不容易的; 《程器》篇提出了品质和对作家的重要作用。

  方法是指导研究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结论的一系列规范。科学的方法是正确地解释现象、理解周围世界的手段,是科学的集中体现,它充满着科学的,是科学研究的与导向。而任何研究都会由于研究者自身能力的有限与诸多客观条件的,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与缺憾,承认研究的不足是的科学的体现。

  在“序志”篇的最后两部分,即第五和第六部分中,刘勰交代了《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并说明了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刘勰主要采用“擘肌分理”与“凭性的方法。“擘肌分理”出自张衡《西京赋》,原表述为“剖析毫厘,擘肌分理”(萧统 《文选》卷三),指剖析的精细。刘勰在此沿用该含义,对文章肌理加以精细分析,考察韵律、用词、结构等。这种“擘肌分理”的方法类似于现代英美新提倡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 法。“凭性”就是按照文章各自不同的天性去客观地分析。具体说来,就是采用客观中立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获得的研究“有同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力求得出客观存在的不偏不倚的正确结论。

  对于《文心雕龙》研究的不足,刘勰也作出了交代。他说:“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及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意思是说,评论一篇作品,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若像《文心雕龙》这样综合评论许多作品就比较困难了,《文心雕龙》对文章的表面细节讲得不是太多;虽然对一些重要问题深入地进行了探讨,但是仍然有某些曲折细微的地方未能抓住,所以论述中未能表达出来的观点,还有很多。对于研究的不足,刘勰也指出了原因,客观方面是因为“言不尽意”,即语言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把意思完全充分地表达出来;主观方面,则是“识在瓶管”,即个人学识有限。研究不足的指出,以及个中原因的交代体现出刘勰从事研究的科学与谦逊态度。

  《文心雕龙》出现于中国齐梁之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一部杰作,也是一部文章学著作。它体大思精,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与科学的组织结构。这一点从上述对“序志”篇的分析中可见一斑。“序志” 篇虽然写于一千多年前,但是它合理的结构布局、严谨的逻辑编排,对于今天开题报告、乃至于学术论文的撰写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