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指导> 文章内容

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外临床心理工作者资格准入与国内现状

※发布时间:2018-11-13 14:03:10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心理咨询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从事咨询工作,没有处方权,只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心理和心理咨询工作;心理治疗从业者,拥有处方权,可并用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应该首先转介给科医生。严格上讲,用药物治疗就属于科医生的职责。美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公立病院。主要承担重性病人的长程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由临床科医生负责。但自上世纪50年代后,此类医院数量已经大幅减少。②综合医院科。为一般门诊病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同时为有需要的住院病人提供长期心理服务。通常是由临床科医师、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以及社工组成的治疗团队负责。③私立病医院与护理机构。私立病医院的服务和治疗方法多样,设备齐全,适应各种人群的需要,服务质量最好,消费也最高。④心理学工作者开设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一般设在社区、学校等地。但心理学工作者没有处方权,需请科医生共同会诊后才能用药。⑤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主要由社区初级护理人员在科医师和心理学家的指导下完成,在家庭、社区与正规医院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形成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是目前美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的重点。其职责正在逐渐扩展中,对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在持续深入地开展[11]。

  国内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职业化建设起步较晚,但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却炒得沸沸扬扬,由于缺乏连续性的培训和教育体系,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目前国内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多为科、神经科及其他科医生背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多为教育或心理学背景;以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背景人员。他们在社会机构中从事相关服务[12]。南京张宁等“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的期望与要求的研究”中,受访者认为突出问题依次为:不普及、质量和效果不好、不方便、担心保密问题及收费太高等。55%的人对咨询师不十分信任,32%的人对咨询师是否能为其保密担忧[13],表明我们目前的从业人员的品质及能力水平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如果在没有充分的教育、培训和督导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常会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14]。

  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已不是新鲜话题,在诸多方面积极推动心理咨询的发展,然而人们对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缺乏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心理咨询监察体制缺失。由于缺乏监察,出现很多的“黑诊所”。这种“黑诊所”的从业人员既缺少必要的心理咨询知识,更没有心理咨询必备的咨询经验,不但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还有可能恶化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了心理咨询业的名声。②心理咨询机构发展不平衡。心理咨询工作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在出现心理障碍时,往往不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通过“”来缓解心理压力。据调查研究表明,占总人口60%以上的中国农民在心理咨询来访者的比例中尚不到6.9%[15]。③心理咨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占81.6%,超过5年的仅有5.4%[16]④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伦理认知与伦理行为之间仍有差距。⑤基本概念的混乱。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一些心理问题胡乱称谓,甚至张冠李戴。例如,生活中,“神经病”常常被用来称呼一种较严重的心推背图原文理疾病。但何谓“神经病”?事实上,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神经病”是指“症”,它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活动与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17]。另外,日常生活中将“症”称之为“神经病”,往往易与“神经症”相混淆。所谓“神经症”旧称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轻度障碍的总称。⑥思想工作与心理咨询的相互混淆。我国各级学校常见的一种问题就是将思想工作与心理咨询相混淆,以思想工作取代心理咨询。许多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工作特点、目标、方法、内容、任务等缺乏清晰的认识,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其结果是,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热情却收效甚微,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反而还有可能加重。⑦传统文化模式的继承。指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在民间历史性形成的以非公开、半公开或者公开的方式为人“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各种存在形式。主要有:周易研究;起名斋;巫医神汉。在南方该形式存在更多一些,似乎也更受某些阶层人士欢迎。有需求就有服务,从某种意义或某种程度上说,此种形式是无心理医生时代的心理咨询形式,当前也在社区心理咨询范畴里占据着主要市场[18]。

  我国的临床心理学体系还不尽完善,具有研究生水平的临床心理学专业规模很小,尽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已逐渐步入社会,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尚待成长,与社会对临床心理学家的需求相差甚远,这就表明了我国还处在临床心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不断的借鉴外国的经验,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我们在不断地提高对临床心理学的认识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地进步,完善。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1年出台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对于心理从业人员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然而,其商业化的培训方式,已经导致了众所周知的诸多问题。

  国家卫生部紧随其后出台了心理治疗师(中级职称)统一考试制度,由于是职称考试(而且该职称系列属于技师,最高只设副高级职称),而不是准入考试等原因致使沦为鸡肋,通过考试者寥寥无几。一热一冷,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