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提纲> 文章内容

论文提纲身正为范 学深立础

※发布时间:2015-5-22 15:46:27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范立础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他1933年6月出生于浙江,1955年7月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我校教务处副处长,结构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振动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荣获“茅以升桥梁大(个人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

  讲坛上辛勤耕耘的优秀园丁

  范立础教授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的教学工作近六十载,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许多学生成为了我国桥梁建设和设计的领军人物和技术,如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上海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等。范立础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刘忠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第一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土木工程学科唯一一篇),主讲的“桥梁工程”获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范立础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桥梁工程》(上)于1987年6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先后被全国十三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的必读教材,影响极大,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该书获1993年交通部优秀教材二等,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2001年11月,范立础教授根据桥梁的最新发展,在原版教材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桥梁工程的发展,总结先进设计思想和施工技术,充实更学内容,重新主编了新版教材《桥梁工程》(上),至今为1版第14次印刷,总印数达到80000余册,该书是的全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梁方向和道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经典教材。

  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量修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构和连续梁桥,桥梁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本针对此类桥梁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的指导参考书,范立础教授及时汇集了国内外资料,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于1988年主编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一书,一经出版即在桥梁工程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对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设计和施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60年如一日,范立础教授都活跃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听过范老师上课的学生,对他的课有着极高的评价:

  ——“听范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我们体会到桥梁世界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后者正是能让我受益一生的东西。”

  ——“我觉得范老师不但传授给我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人格魅力,让我学会了怎么。范老师的学生都知道,每次上课前范老师从衣着到讲课资料都会精心准备,按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是对学生的尊重。范老师是著名的桥梁专家,每次上次都如此精心,这让我们真实体会到该如何去,如何去做学问。”

  ——“听范老师的是一场人生和学术的精彩体验。” 范立础院士的总是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每次范立础院士的,总是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旁听的听众。

  ——“范立础教授主编的《桥梁工程》上册是本专业的经典教材。”对学习桥梁工程专业的人来说,范立础院士主编的《桥梁工程》一定是案头的必备书。

  范立础教授除了亲力亲为教授课程之外,还特别注重中青年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亲自抓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他鼓励青年教师深造,提高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将他们有计划地分批派往国外知名大学,回国后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他鼓励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工程实践锻炼,提高科研、工程业务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范立础教授独创了“三分之一”教,用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了解班上同学;用第二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逐步调整必要的教学内容;用最后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安排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他的备课笔记里永远只有讲授提纲和教学重点以及关键的概念。他习惯于在每堂课后记下同学们的“奇思怪问”,他认为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宝贵财富”,能让他了解同学们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进度。

  功绩镌刻江河大地的杰出桥梁学家

  范立础教授从事桥梁工程的科学研究近六十载,他的研究领域也在跟着时代要求不断创新,从最初的桥梁抗震理论及工程应用、桥梁空间计算理论到荷载横向分布、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应力混凝土连续体系性能,到近年来新拓展的研究领域——基于全寿命的桥梁结构性能设计。

  范立础教授主编了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50余座国家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其中包括上海南浦大桥、上海杨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二桥、三桥、上海卢浦大桥、润扬长江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工程。范立础教授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包括《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1996年)、《桥梁抗震》( 1995年)、《Seismic Design for Highway Bridge》( 1997年英文版)、《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丛书》( 2001 年共四册)、中国桥梁史纲(2009年)等在桥梁工程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专著。2009年,由范立础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此外,范立础教授还获得过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5项、二等6项。

  在我国发生大地震后,范立础教授立刻认识到了桥梁抗震的重要性,在李国豪院士的领导下建立了桥梁抗震理论研究课题组,攻关梁桥抗震理论,在国内首次编写了桥梁平面杆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领先研究了橡胶支座减隔震设计理论,并对规范中结构综合影响系数的合理取值进行了理论分析,被我国《公工程抗震规范》1989年版所采用。1990年以后,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范立础教授又率先建立了大跨度桥梁空间非线形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在上海南浦、杨浦、徐浦大桥、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润杨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上海东海大桥国内近40余座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和连续刚构、拱桥的抗震性能研究中得到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城市高架和复杂立交工程日益增多,根据近20年来美国和日本的震害教训,范立础教授再次首创了复杂立交桥空间耦连抗震设计方法,应用于上海市成都三层独拄式立交桥的抗震设计和亚洲最大的莘庄立交工程抗震评估。1998年,对上海将修建城市高架道与地铁轨道交通合用的高架系统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近年的震害教训首次提出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的抗震准则,研制了轨道系统的单元计算模式,应用了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和能力等准则,编写了双层高架桥抗震设计指南。

  1995年至1996年,范立础教授率领其学科组完成了专著《桥梁抗震》,同时将该书的主要内容用英文写成了《Seismic Design for Highway Bridge》(《公桥梁抗震》)一书,分别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和华杰国际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其中英文书由SPRING在国外发行,取得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

  进入21世纪后,范立础教授一方面继续进行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性能研究和抗震设计规范编制,完成了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为我国大量在建的城市桥梁提供重要的抗震设计依据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提出和开创了基于寿命期的桥梁结构性能设计的研究方向,解决了我国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和减震关键技术,开发研制了大吨位全钢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填补了我国大吨位减隔震支座空白,该产品目前已产业化,最大竖向承载能力已达8000吨,为国内最大减隔震支座。这些已应用于上海卢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等50余座国内重大桥梁工程。

  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范立础教授总是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前瞻学科研究的热点,开辟学科创新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Northridge地震、日本阪神等大地震以后,世界和研究人员开始对桥梁、建筑、城市管线、地铁及隧道等结构的抗震理论与设计进行重新认识,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创新研究越来越依靠振动台实验技术,国外的振动台实验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虽然先后建成了几个振动台实验室,但只是单个或两个振动台系统,不能真实模拟桥梁工程、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等线状土木工程在实际地震下的地震反应,现有实验平台严重阻碍了土木工程防灾学科的创新发展。

  为此,范立础教授提出设想:建立科学、适用的多功能振动台组。2005年,我国启动985二期平台建设后,范立础教授收集国内外相关振动台的有关资料,在对国内外相关振动台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建设由四个振动台和二个平行线性槽道组成的“四线”振动台组的申请与规划。在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获得教育部的批复后即投入了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这一“四线”多功能振动台系统已建成通过验收,并成功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桥梁——泰州长江大桥模型振动台试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将为桥梁工程、房屋和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提供一个世界领先的振动和地震模拟实验平台,为广泛领域内的振动和抗震试验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将会大大促进土木工程防灾学科的超越发展。

  与此同时,该“四线”多功能振动台系统在国际上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2012年,受邀加入了美国国家地震工程模拟网系统NEES计划,成为该计划在中国的唯一一个节点,这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