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提纲> 文章内容

时评文被2017年新考纲翻牌子了你还敢用议论文的套?

※发布时间:2018-7-14 1:35:34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时评是作者就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说发言,它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社会事件,的是真实的判断。

  最近,我带的几个研究生了课程论文,用“防抄袭”软件一检测,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抄袭行为。我很,他们为何要这样干,一个学生半开玩笑地说,这不叫抄袭叫“致敬”,不光是我们,很多名人也这么干。

  我在网上一搜索,还真是如此,键入“致敬与抄袭”几个字,立刻显示有150万个网页。远的先不说,就说最近,剧作家琼瑶举报其作品《梅花烙》被《宫锁连城》抄袭,并因此生气住院。被指抄袭剧作家于正则回应称,琼瑶是鼻祖和前辈,自己一直对她尊敬有加,事件“绝对只是一次巧合与误伤,我们没有要借您任何作品来进行炒作,更不用说是”,还表示“一直把您(琼瑶)的审美和捧起来的演员当作学习的楷模对待”。可是,琼瑶“致敬”,身体稍有恢复,就立刻向法院起诉了抄袭她作品的编剧于正。

  还有重庆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张世友,21年,10篇论文被指抄袭,其间职称从晋升到教授,并成功调入了另一所大学。这位老兄的“致敬”是的,不仅抄观点、抄框架、抄导语、甚至连小标题都抄,有的文章至少九成的语句,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增加、删除或换用个别字词加工而成。被网友戏称为“从一致敬到教授”。

  《舌尖上的中国2》刚第1集,就有眼尖的观众发现,剧中少年采蜜的镜头与BBC纪录片《人类星球》的镜头高度雷同。网友们特意将《舌尖2》中涉嫌抄袭的画面截屏,并与原画面相对比,高度相似镜头有十多处,尤其是少年爬树为弟弟采蜜那一段。对此,《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回应称,“很多经典纪录片、知名导演都是我们喜欢的,也在业内成为经典,应该说是致敬吧。”

  把抄袭说成“致敬”,可谓典型的“化为神奇”,抄袭多么难听,致敬何其喜庆,把抄袭说成致敬,虽然性质和内容没任何变化,但听起来就顺耳多了。就像孔乙己把“偷书”说成“窃书”,尽管仍然没挡得住人家打折了他的腿,可自己脸上却还是有光彩的。

  “致敬”这种事的一再发生,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是“致敬”者有大便宜可占。人家千辛万苦、殚精竭虑弄出来的东西,你也不打招呼,就轻轻松松地,“一字不著,尽得风流”,那多省劲,多高效,多节省脑细胞,何乐而不为?二是占了便宜也少有追究,不占白不占。虽然我们也有知识产权的法规,但往往处罚不力,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实际上起了“致敬”者的恶劣效果。最典型的就是作家郭敬明,他虽事涉抄袭,但最后却基本上毫发无损,还破格加入中国作协,且越来越红,实在令人遗憾。反之,如果执法部门都能铁面,对“致敬”者不贷;如果被抄袭者都像琼瑶这样,任你说得天花乱坠,“致敬”,不惜对簿公堂,辩个,谁以后还想再“致敬”,就得掂量掂量,不怕身败名裂你就试试。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搞文学原创辛苦,这谁都知道,非呕心沥血、宵衣旰食,不足以成其事;非苦心孤诣、卧薪尝胆,就难出优秀。所以才要千方百计知识产权,作家的原创积极性,各种形式的抄袭,否则,谁还去拼死拼活地搞原创,大家都互相“致敬”算了。

  这是当代作家陈鲁民就现代社会中“遍地抄袭”现象有感而发的一篇时评。首段轻松入题,谈到自己碰到的一件把“抄袭”成“致敬”事件。旋即在2、3、4段又列举了系列相似事件,让人感受到此类事件的多发性,严重性。在此基础上一针见血,褫其华衮,示人本相,指出把抄袭说成“致敬”的丑恶心理,随即深入浅出指出此类现象屡屡发生的两大原因,“一是“致敬”者有大便宜可占。二是占了便宜也少有追究”,鞭辟入里,切中肯綮。文末作者大声呼吁,“知识产权,作家的原创积极性,各种形式的抄袭!” 全文观点准确,旗帜鲜明。语言新鲜活泼,风行水上。结构精细严密,无懈可击。文章各个环节联系紧凑,顺理成章,自然和谐。是一篇难得的时文。

  时评的内容可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等方面考虑。

  第一步,引。概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材料内容,力保所用内容与中心论点紧密相关,语言精炼。提出中心论点或提出议论的范围。

  第二步,宕。针对由头,进行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这是对第一部分的扩展。典文即由第一段抄袭事件扩展延伸了三个类似事件,使现象的严重性普遍性。

  第三步,析。这是文章的灵魂。作者可以针对前面列举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其实质,分析其原因,阐述其危害,寻找对策,对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典文即重点分析了事件产生的两大原因。

  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纪念馆举行,中央总、国家、习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国行公祭,法立典章。此等“形式”,笔者为之点赞。

  在此之前,亦曾出现过此等“形式”:2014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首个烈士纪念日,正值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习、李克强、、、、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广场,与首都代表一起,出席向人民英雄花篮仪式。

  再比如,几年前,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列入假日,以假日的“形式”定义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难发现,一些“形式”正悄悄走进你我。很多人谈形式而色变,认为事物有其内容即可,不必关注形式。其实不然,我们重内容,但也要形式。以上诸多纪念日公祭日的确立,一些仪式活动,都属“形式”的范畴。而这些形式,无一例外,都对内容有能动的反作用,形式也主动地影响了内容。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一方面,形式是一种表达。古希腊《酒神祭》即为人的生产和农作物的丰收而举行的祭祀仪式。这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人类情感借助于形式得以表达。而我国的国家公祭,通过其特定的仪式和空间建构,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时空,触摸历史的遗存,表达整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追忆和缅怀。中国古代的婚俗,极其重视婚礼的过程形式。“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于庙,所以敬慎重正婚礼也。”“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如此繁复的程式,其实意在表达人们对婚礼的重视:结婚,是庄严神圣的人生大事,惟其如此,才能让夫妻对婚姻多一重,多一分担当。

  另一方面形式是一种提醒,一种强调。建筑届大师易斯沙利文曾经喊过,形式功能。我们亦可说,形式有利于功能。当社会的真善美,真理与智慧的成分稀缺,以致几将沦亡之时,一些“形式”便会应运而生。“形式”便会来敲门,提醒。清明等节日的回复,其实就是以假日的形式定义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四面楚歌之时,强调我们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之根。如今遍及全国的高中生18岁礼,跨“门”、戴“帽”、三鞠躬父母、集体《少年中国说》等等形式,亦是在提醒,强调,你从此承担起赋予的全部责任,并由此翻开人生成长的崭新篇章。

  形式,并不等同于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形式的泛滥,是对内容的与。我们提倡的是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形式,是恰逢其时的形式。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